|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辖区导航 > 李桥村

李桥村

关键词:李桥村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阎良之窗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youjia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5474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李桥村位于北屯街道办东2公里处,下辖李桥、同心、杨庄、复兴、东来、新丰、聚合、合众、中魏、西魏、三张共11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村委会设在李桥村。明清时这一带属临潼县三田里,民国时属临潼县栎阳镇第九保,新中国成立后属栎阳区李桥乡(乡政府驻地)。1958年,属阎良公社北屯管区。1961年归北屯公社管辖。1984年北屯公社更名为北屯乡,李桥大队更名为李桥村。1987年随区划调整划归阎良区管辖至今。村域地势平坦,处泾惠渠灌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并有川宏路、街办东环路交叉通过,交通十分便利。各自然村道路已全部硬化。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和进城务工为主。辖区共有耕地5800亩,村民3238人。每个自然村都有商店,共计14家。村中有完全小学1所、卫生室1个。
     一、村组概述
   (一)李桥
    该村因村西有石桥,且村民多姓李,故名李桥,解放前有城。 2010年有480人,耕地面积900余亩。村中有综合商店两家、干鲜菜店两家、杂货店1家、农资供应1家。该村有杨、李、周、欧阳、刘、丁等姓氏,杨姓为第一大姓。
    (二)同心
     该村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由王姓建村,名曰“王家庄”。嘉庆十四年( 1809年),谢、韩二姓迁入后,共同建城,遂更名为“同心村”,沿用至今。2010年有236人,耕地面积480亩。该村有王、韩、谢、李、阎等姓氏。
    (三)杨庄
     因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杨姓在此建村而得名。 2010年有278人。现有耕地476亩,主产酥梨。村内有冷库3个、商店1家。该村有杨、丁、胡、张四大姓氏。
    (四)复兴
    清光绪年间,胡姓村民由蓝田县白鹿原安村胡家坡迁来,无力盖房,故打地窑定居,人们称其为“胡家窑”。公社化时,村民盼望复兴生产,遂更名为“复兴村”,沿用至今。该村1949年有村民37人,2010年有138人。现有耕地280亩,粮食、酥梨种植并举。该村有胡、阎、张、王、何、敬等姓氏。阎姓为胡姓的舅家,随胡姓由蓝田安村迁来;张姓、何姓由湖北省逃荒而来;敬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李姓系1962年迁入的华阴库区移民。
    (五)东来
     清末,山东高密县灾民迁至关山镇刘家村定居,民国十八年(1929年)陕西大旱,刘姓一支又从刘家迁此建村,初名卧虎村,被邻村杨氏所忌,遂改名为 “东来村”。 2010年有村民256人,耕地面积450亩,以蔬菜、酥梨种植为主。该村有刘、王、李、鬲、邱、辛、张等姓氏。
    (六)新丰
    清同治四年(1865年),村民如广在此开办砖瓦窑场,得名“如广窑”,后称“窑上”。民国二十三年,取盼望丰收之意,遂更名为“新丰村”,沿用至今。2010年有村民326人,耕地面积620亩。该村以酥梨种植、奶牛养殖为主,粮食种植为辅。现有张、邓、党、雷、李、胡、文、赵等姓氏。
    (七)聚合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湖北戴姓移民迁此,打地窑定居,人称“戴家窑”。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山东灾民迁入后,取大家一起居住之意,遂更名为“聚合村”,沿用至今。2010年有村民265人,耕地面积480亩。全村以酥梨种植为主,近几年农家乐渐成规模,观光农业、旅游农业、采摘农业发展较快。该村有周、杨、戴、张、谢、刘、潘等姓氏。
   (八)合众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山东益都县孙姓灾民迁此定居,初名“孙家庄”。后又迁入他姓山东灾民,取众人合住一起之意,遂更名为“合众村”。 2010年有村民278人,耕地面积550亩,以蔬菜种植为主。该村有孙、刘、赵、王、葛、黄等姓氏。
     (九)西魏
      该村因村民多姓魏,且处中魏组西北而得名。 2010年有村民289人,耕地面积560亩。农业以蔬菜种植为主,粮食种植为辅。现有木器加工厂1个、奶牛养殖场1个。该村有魏、王、樊、芦、任、宋等姓氏。
     (十)中魏
     该村因村民多姓魏,且处李桥和西魏之间而得名。2010年有村民267人,耕地面积485亩。农业以蔬菜种植为主,酥梨、粮食为辅。现有商店1家。该村有魏、张、干、李、杨、刘、欧阳等姓氏。
     (十一)三张
    该村因三户张姓最早建村而得名。2010年有村民304人,耕地面积570亩。该村有张、戴、崔、宋、林、王、陈、高、田、杨、纪、万、单、姜等姓氏。现有商店两家、饭馆1家。主产酥梨。
     二、本村人物
     杨蔚春(1783~1862)字荣庵,祖籍山西榆次,李桥村人。父自贤,恩荣寿官。蔚春好博览群书,结交名士。他精于岐黄外科,每年必施送药饵,并时出粟麦济邻里。以子彦修贵,诰封直奉大夫,晋封中议大夫。
     杨彦修 字子经,蔚春子。他幼时聪慧, 7岁能背《五经》,年未20岁即有文名。后从学于周至的路闰生先生,路先生评价他的文章说:“书理透熟,文人至宝,有此昭昭,永不昏昏矣。”
     1846年,陕西巡抚林则徐聘其为课读师,适值大饥,林询其赈济之法。杨提出严禁私催田赋、不定粮价、不阻止贩粟、救荒宜早等主张,均被采纳,因而活人甚众。林则徐为杨家赠联曰:“经德履善宜其家室,发祥流庆贻厥后人。”
     咸丰元年(1851年),彦修中举人。1861年李桥村发生了震惊全省的“杨升华、马将抗地丁加耗事件”,临潼知县缪树本奉命查办。当时株连甚多,赖杨彦修委曲劝救,终使多数人得以保全。
1862年后,他先后在河南的获嘉、武安、鹿邑、杞县、睢州、西华、滑县等县任知县,所到之处,多有德政。彦修善于断决疑案,不随便从轻处分,他认为如果任意从轻,对于漏网者,会助长他的行为,对受害者则会使其更加怨恨。
     1875年后,先生辞官归里,仍读书不倦,为生徒讲学。
     他晚年还集中精力,于1889年编修了《临潼县续志》两卷,成为我们研究临潼、阎良近代史的一部重要文献。他还著有《学达观斋制艺》,遗憾的是我们至今未发现先贤的这部遗著。
约1894年,彦修以七十五岁卒于家,葬于李桥村南杨氏先茔。其墓今已平,村中尚存其墓志、神道碑残石数块。
      杨彦修的儿子杨炳,1859年乡试亚元。先生之孙懋源(1869~1925),光绪十四年(1888年)解元。杨氏一门三举人,至今为乡里称颂。
    邓文宏(1914~2006)李桥村新丰组人。1940年,邓在谈国帆、王智德等共产 党员的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1941年任地下交通员,为党组织传送情报。当时,**当局密谋抓捕在王家小学任教的地下党员孙玉军(解放后任三原县县长),谈国帆获悉后,即着邓文宏告知孙,使其脱险。1946年,根据斗争需要,邓文宏担任栎阳镇第九保保长,建立 “两面政权”。在任期间,对于当局摊派,他敷衍软磨,竭力维护群众利益,深受百姓赞誉。有一次,临潼县府派人下来催粮,西魏村魏士礼兄弟二人赶着大车去缴粮,邓获悉催粮官已走,连忙着人将魏氏兄弟追回。后来,九保24甲为其赠送了“役务共仰”的牌匾。他还利用职务之便,为前往边区的地下党员、进步青年填发 “通行证”,为党组织搜集传送敌情。1947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 党。建国后,邓文宏先曾任临潼县九区(阎良)区区长、代王公社书记、县工会主席等职。1953年,兴建阎良飞机场时,他负责征地拆迁、安置移民工作,为机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文革中,被“双开”回家务农。拨乱反正后,任临潼县气象局书记。邓文宏一生对党和人民忠心耿耿,对革命事业兢兢业业,勤政为民,廉洁奉公,深受百姓赞誉。2006年去世,享年92岁。
     刘宗峰  中共党员,东来村人,生于1962年。1981年参加工作。2003年至2012年元月任阎良区人民政府副区长,2008年10月起兼任国家航空基地管委会副主任。现任阎良区人大主任。
    刘永毅 中共党员,东来村新丰组人,生于1965年。1987年参加工作,2006年11月至2007年11月任阎良区委常委,2007年12月至今任阎良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魏军喜 中共党员,李桥村中魏组人,生于1959年。1978年入伍,1995年授中校衔。1998年转业回阎良,曾任阎良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现任阎良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三、重大事件
     【杨升华起义】咸丰十一年(1861年),临潼知县周潘寿,实行地丁加耗,每亩多征制银二分,激起民愤。
    当年十月,李桥农民杨升华义愤填膺,发动群众与官府讲理,组织农民抗粮。附近四五十里村庄的人都被杨升华、马将组织起来,号称二万之众,渭河北岸苏家村、拜家村的回民同胞也积极声援,声势浩大,渭北震动,官绅吓得魂飞魄散。
     事态扩大后,省府因临潼县令周潘寿无能而将其革职,遂派缪树本任知县。缪树本两面三刀,十分狡猾。他先撤去围困李桥的兵丁,然后到清河以北各村镇劝谕,进行分化和瓦解,同时用威吓和欺骗的手段,解散了部分群众,并声称杨升华十日内必将投降,随后假装回临潼县城。杨升华见县官回城,失去了警觉和戒备。而缪树本三日后突然亲带官兵,出其不意打入李桥,逮捕了杨升华家人和群众等20余人,这些人全部遭缪树本杀害,连杨升华两岁的小儿子也被割下了头。杨升华被带到刑场时,神情自若,还不断唱着秦腔,临刑时大喊:“我造反不怕死,我死后造反的人会更多!”遂慷慨就义。
     杨升华、马将抗地丁加耗斗争虽然失败了,但其影响震憾渭北,对陕西关中地区群众的反清斗争是一个很大的鼓舞。
       四、教育简史
      李桥村民风纯朴、地杰人灵,历来重视教育。早在清朝年间原来的三张戴家窑、复兴的胡家窑、李桥的娘娘庙就办有私塾学堂。1935年,民国政府在各地开办新式学校,李桥人以上述三家私塾为基础,在李桥的娘娘庙原址上创办了李桥小学,开设了语文、算术等课程,并引入了阿拉伯数字,这在私塾学堂里是没有见过的,曾引起一时轰动。早期的教师先后有朱忠旭、张福田、葛茂清,张鲁斋、胡应科、周连福等。
      解放后,李桥学校获得了新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师资力量不断充实。同村的新丰小学于1998年并入李桥小学。1976年-1979年,李桥小学开办了初中班,毕业了两届初中学生。 上世纪九十年代,李桥小学实现了普及小学教育,教育设施大为改善,教师地位大为提高,本世纪初学校实现了楼房化。2010年,李桥小学撤销,学生分流到北屯中心小学。原校址上办起了北屯街办中心幼儿园。
       五、特色介绍
      【酥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李桥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带动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施“酥梨兴村”战略。当地政府为发展酥梨基地倾注了大量心血,从技术培训,到最后的销售环节,全程跟踪服务。经过十多年的奋斗,李桥村的酥梨已驰名省内外,现已成功注册“秦桥”商标,荣获陕西省农产品生产无公害基地和无公害产品认证书。李桥村因此被授予陕西省“一村一品”示范村的光荣称号。
李桥村的酥梨载植始于1986年,现在面积已达3436亩。该村的酥梨具有五大特点:果型好,近乎圆形,外形很美观;果面细而有光泽,呈亮黄色,几乎看不到透气孔;果个大而均匀,商品率极高,达到80%以上;口感好,咬一口酥脆香甜,满口生津,回味悠长;贮藏效果好,久藏而不失水分,保持了较好的营养价值。李桥酥梨备受市场欢迎,每年收获季节,云南、四川的客商云集于此,抢先收购。2010年李桥村的酥梨收入达1924.16万元,人均收益近6000元。酥梨成了李桥人民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李飞   胡新锁)

李桥酥梨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29-86208688 传真: 邮箱:w710089#126.com
地址:阎良区前进路新世纪广场对面 邮编:710089
Copyright © 2004-2024 西安达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