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辖区导航 > 阎良历史名村- 李桥村

阎良历史名村- 李桥村

关键词:李桥村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阎良区北屯街道办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bulang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5747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西安市阎良区北屯街道办李桥村位于阎良城区南6公里。共有13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李桥村李桥组,全村人口3158人。明清时期李桥村属临潼县三田里,民国时属临潼县栎阳镇。建国后属临潼县北屯管区、北屯公社、北屯乡,1988年划归西安市阎良区。李桥村历史悠久,建村始年已不可祥考,至少不晚于明初。村故有城,曾于咸丰八年(1858年)重修。该村是阎良区确定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村之一,被西安市科技局评委科技示范村。

名儒故里

李桥人引以为荣的是清代他们村出了杨彦修祖孙三代举人。

杨彦修,字子经,临潼三田里(今阎良区北屯街道办李桥村人),生卒不详,约生活于清道光初年至光绪中期,是阎良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1820年,彦修出生在一个书香门弟,他的父亲杨蔚春喜好博览群书,交游多知名士,且精于医术,乐善好施,这为彦修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他幼时十分聪慧,年7岁,就能背诵《五经》,年未20岁有文名。入痒后,为了更好地接受教育,举家迁到西安青门,从学于周至的路闰生先生。先生评价他的文章说:“书理透孰,文人至宝,有此昭昭,永不昏昏矣。”

彦修青年时就才华出众,道光十六年(1836年),汤金钊巡抚陕西时,得到彦修的文章,赞叹不已。及见,“勖以经世文学”。1846年,陕西巡抚林则徐聘其为课读师。当时适值大饥,林则徐询其赈济之法。彦修提出的要严禁私催田赋,不要定粮价,不要阻止贩粟,救荒宜早等主张,均被采纳,因而活人甚众。林则徐为杨家赠联曰:经德履善宜其家室,发祥流庆贻厥后人。

1851年,彦修乡试中举,议叙内阁中书,举家荣归故里。1861年李桥村发生了震惊全省的“杨升华、马将抗地丁加耗事件”,后被临潼知县缪树本镇压。当时株连甚多,赖彦修委曲劝救,才使大多数人保全下来。

1862年,陕西关中爆发了大规模的回民起义,彦修一家到富平避难。难平,他先后在河南的获嘉、武安、鹿邑、杞县、睢州、西华、滑县等县任知县,所到之处,多有德政。据《杨彦修墓志铭》云,其任获嘉县令,“下车后,劳农振士,相与以诚,不半年,舆情翕服,有官民一家意,后治他邑亦如之”。彦修善于断决疑案,他在断案中不随便从轻处分,他认为:如果任意从轻,对于漏网者,会助长他的行为;对受害者则会使他更加怨恨。

1873年、1875年彦修出任乡试同考官。他精于古诗文词,教人最善于启发,多有求教者。辞官归里后,仍读己不倦,为生徒讲学。其学生满人继昌在《行素斋杂记》中云:陕西杨子经彦修,作令河南,最喜论文,为一时宗匠。从游者众,昌亦忝在弟子之列。先生于咸丰辛亥(1851年)以第二人举于乡。令嗣炳,咸丰已禾(1859年)亦登贤书第二。先生孙懋源(1869年—1925年),又中光绪戊子(1888年)解元。家学渊源,足为艺林佳话。”

他晚年还集中精力,于1889年编修了《临潼县续志》二卷,成为我们研究临潼、阎良近代史的一部重要文献。他还著有《学达观斋制艺》,遗憾的是我们至今未发现先贤的这部遗著。

1894年,彦修以七十五岁卒于家,葬于李桥村南杨氏先茔。其墓今已平,村中尚存其墓志,神道碑残石数块。

反清烽火

李桥人津津乐道的是临潼县的反清烽火在这里点燃。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临潼知县周潘寿,对地丁实行加耗。原每亩地丁征粮折银八厘四分,加耗后,每亩多征制银二分,苛刻的加耗,激起民愤,引起了农民的反清斗争。

当年十月,李桥农民杨升华义愤填膺,发动群众与官府讲理,号召农民起来抗粮。广大农民纷纷响应,附近四、五十里的村庄之人都被杨升华、马将组织起来,号称二万之众,以李桥以西的栎阳桥为首道防线来对抗官府。群众积极送水、送饭。一时声势顿增,怒吼声震渭北,官绅吓得魂飞魄散。

事态扩大后,省府因临潼县令周潘寿无能而将其革职,遂派缪树本任知县。缪树本到任,两面三刀,十分狡猾。先撤去围困李桥的兵丁,然后到清河以北各村、镇劝谕,进行软化和瓦解,进而用威吓和欺骗的手段,解散了部分群众,并声称杨升华十日内将投降,随后假装回临潼县城。杨升华等群众见县官回了城,失去了警觉,未加戒备。而缪树本在回县城三日后,突然亲带官兵,出其不意打入李桥,逮捕了杨升华以及全家等20余人,这些人全部遭缪树本杀害,连杨升华两岁的小孙子也被割下了头,在场的群众无不掩面大哭。杨升华被带到刑场时,态度自若,还不断唱着秦腔戏,临刑时大喊:“我造反不怕死,我死后造反的人会更多”,慷慨就义。

杨升华、马将抗地丁加耗斗争虽然失败了,但其影响震憾渭北。它对陕西关中地区群众的反清斗争是一个很大的鼓舞。第二年(1862年),关中东起大荔、渭南、临潼,西到三原、泾阳等地爆发了回民起义,这个缪树本还想用那“劝谕”的老办法欺骗人民,却被回民起义群众在阎良东南40余里的油坊街捉获,杀于仓头。

酥梨飘香

让李桥人民杨眉吐气的是他们走在了全区新农村建设的前列。

解放前,李桥村虽然地处渭北平原,但由于水利条件落后,特别在荒年灾年,人民生活更是困苦不堪。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李桥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1958年泾惠四支渠从村北修浚后,使当地的农业水利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李桥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带动下,积极调节产业结构,实施“酥梨兴村”战略,当地政府为发展酥梨基地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从果农的技术培训,到最后的销售环节,全程跟踪服务。勤劳、善良、诚信的李桥人民经过十多年的奋斗,李桥村的酥梨已驰名省内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李桥村也成了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典型。

李桥村的酥梨种植始于上世纪1988年,现在酥梨种植面积已达3800亩。李桥的酥梨具有五大特点:果型好,近乎圆形,看法很美观;果面细而有光泽,呈亮黄色,几乎看不到透气孔;果个大而均匀,商品率极高,达到了80%以上,甚至90%;口感好,咬一口酥梨脆香甜,满口生津,回味悠长;贮藏效果好,经贮藏后不失水分,保持了较好营养价值。因为品质好,所以备受市场欢迎,每年秋收季节,云南、四川的商客云集于此,抢先收购。2008年李桥村的酥梨产值突破1500万元,人均收益3000-5000元,酥梨成了李桥人民奔向小康社会的支柱产业。

在酥梨兴村战略的带动下,李桥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村容村貌也更是面貌一新。目前全村各组已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早已结束了出行难的问题。高大宽敞的农家小院布局俨然,整齐划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和谐气象。

现在全村人民正意气风发,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既定目标阔步前进。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29-86208688 传真: 邮箱:w710089#126.com
地址:阎良区前进路新世纪广场对面 邮编:710089
Copyright © 2004-2024 西安达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