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红学大序

  • guest96093
楼主回复
  • 阅读:6940
  • 回复:0
  • 发表于:2017/7/1 22:59:34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阎良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红学大序

                                         (郑春瑞)

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一部署名兰陵笑笑生的八十回手抄本小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问世。30年后,即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题名《红楼梦》。在其后的二百多年时间里,一门专学研究《红楼梦》的学问——红学诞生了,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为一本小说书形成一门学问的罕见的文学现象。

红学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红学研究,一个是红学创作。红学研究是指研究红楼梦一书的版本、文体、作者身世、创作背景等的专门学问。因其研究的方法、内容不同,又分为评点派、考证派、身世派、索隐派、评论派,题咏派、探佚派等派别,各派的代表人物都是国学大师级的人物,如索隐派的蔡元培,考证派的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等。红学创作是指作家以《红楼梦》为蓝本,进行的原创《红楼梦》,仿创《红楼梦》,续创《红楼梦》的文学创作。两者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相互辉映,共同承载着红学的繁荣与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芭。

红学的繁荣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旧红学时期:(1754——1921),以题咏、评点和索隐方法研究《红楼梦》,被称为旧红学和旧红学时期。清时红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有脂砚斋,畸笏叟;“五四”时期为蔡元培、沈瓶庵、王梦阮等人。红学创作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有清云?外史的《红楼梦影》、归锄子的《红楼梦补》、高阳的《红楼梦断》和安意如的《惜春记》等。这一时期的红学创作,主要体现在原创《红楼梦》的基础上。

二·新红学时期:(1921——1952),五四运动后,胡适、

顾颉刚、俞平伯等人引进西方杜威实证法研究《红楼梦》,创立考证派,被称为新红学和新红学时期。除胡适三人之外,王国维、鲁迅、吴宓、张爱玲、蒋和森等当时文学界知名人士和重量级人物都加入到《红楼梦》研究的行列之中,红学研究呈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景象。不惟如此,这一时期的红学创作也大放异彩,不仅数量多,而且影响大,如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1931),林语堂的《京华烟云》(1938——1939),张爱玲 的《金锁记》(1943),都是轰动一时和影响深远的仿红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 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现当代时期:(1953——2015),这一时期,又可分为1953——1977,1978——1999,2000——2015年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红楼梦》势成必然,1953年5月4日,青年学者李希凡,兰羚发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一文,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评析红楼梦,批评俞平伯在《红楼梦简论》一文中的资产阶级研究方法。在李希凡的笔下,人情小说,自传体小说成了政治小说,《红楼梦》描写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成了阶级斗争史,贾府内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都成了阶级斗争在贾府的反映,进而推断,《红楼梦》是一部反映封建统治必然崩溃的史书。

李希凡的观点得到毛泽东的支持。本来纯学术的争论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和群众运动。文学界、史学界、哲学界、教育界纷纷卷入,广播、报纸、杂志相继发声,加之《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尤三姐”等故事搬上戏剧、影视舞台,几乎是无限扩大了《红楼梦》的影响。激发了红学爱好者的更大兴趣,为造就一批新中国红学专家队伍,奠定红学研究广泛的社会基础作了铺垫和支撑。

1956年红学家何其芳发表了八万余字的《论<红楼梦>》专著,代表了当时以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红楼梦》研究的最高水平。

随后的岁月里,“反右”,“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接踵而至,有的红学家被打成“右派”“黑帮”,有的被作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遭受批斗,红学陷入低谷,然而,红学研究却一刻也没有停止。红学大师冯其庸白天挨批判,深夜却在抄写庚辰本《红楼梦》,表现了中国文人的执着和坚韧。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许多禁锢被冲破,红学研究厚积溥发,步入一个爆发期,硕果累累,人才辈出。周汝昌,冯其庸是这一时期乃至以后很长时期中国红学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代表着中国红学研究的最高水平。1980年周汝昌发表的《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一部具有开创和划时代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基础。他本人被誉为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海内外考证派的主力和集大成者,当代红学泰斗。冯其庸步其后尘,1982年,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词典,1990年及其后,相继发表《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石头记脂本研究》,《论红楼梦思想》等大量红学著作,成为红学一言九鼎的顶级人物。其他红学家也纷纷著书立说,宣示成果,成就了这一时期红学研究认识统一,人才辈出,硕果累累的巅峰状态和喜人局面。

步入二十一世纪,草根红学崛起,标志着红学从二百多年的文人学士一统天下的象牙塔中走出,人民大众的参与,开创了红学研究的一个新时代。其代表人物是当过中学教师的作家刘心武。他接过几乎绝迹的探佚派,索隐派的接力棒,发表他潜心研究的成果——《刘心武探秘红楼梦》。《刘心武探秘红楼梦》一发表,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和轰动效应。2005年4月2日至2010年3月27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用近5年的时间连续推出大型系列节目——《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六十一集全部内容,为草根红学造势。2009年,作家出版社又将《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收入“共和国作家文库”。2011年,刘心武的续红小说《刘心武续红楼梦》出版,全国再次掀起红学热。刘心武不是孤军作战。一批七0后,八0后的女才子横空出世撑起红学创作的一片蓝天,惊艳文坛。2007年二月,1984年出生杭州江南实验学校教师,青年女网络作家流潋紫发表其仿红小说《甄嬛传》;学习医学护理的中专生胡楠,12岁通读《红楼梦》,15岁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历经12年,27岁时出版续红小说《梦续红楼》。2011年2月,1976年出生,有民间红楼研究第一女声誉的西安女作家西岭雪推出创红小说《黛玉传》;同年五月,1976年9月出生,被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誉为女文豪的北京才女温皓然创作续红小说《红楼梦续》。与刘心武等草根红学备受争议,所不同的是,温皓然的续红小说《红楼梦续》受到当代红学大家周建忠的高度评价,称其书是二百年来续书史上最优秀的一部。

红学的繁荣与发展,弘扬和光大了中华文化。《红楼梦》被译成英、法、德等23国文字出版,远播海内外,成为中华文化在国外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

 



《问计红楼》当属红学研究中的评论派作品,为异军突起的草根红学,即将问世出版的《问计红楼》一书,是一部很有文学评论实力的别开生面的红学文学新作。

正如鲁迅先生指出的“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那样,作者看见的是百年豪族的衰败,而这衰败,皆由贾府的腐败所起。全书围绕这个中心,从破解看破难、看穿难、看透难上加难入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方位,不同事件,揭示《红楼梦》华丽辞藻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和事件玄机内在的种种人生反面教训,给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和发聋振聩,大梦初醒之感悟。非常有益于我们的人生。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长河中的一部鸿篇巨制,人物众多,事件繁杂,内容博大精深,如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读者很快进入评论阅读,了解作者阐发腐败引发的家族衰败的相关思想成果,作者先是巧设悬念,统揽新奇篇目,提纲挈领,吊起读者阅读的胃口和注意力,从而激发读者关注兴趣,达到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爱不释手的目的,然后牵针引线,从对小说人物贾母,王夫人,林黛玉,王熙凤等一个个人物的出场的关注引出“贾府里的男人们”、“贾府的姨娘群伙”、“大观园何以成为鬼园”等众多群体和个人的亮相评论剖析,再九九归一归纳到《红楼梦》一书的通盘评析和文学艺术及社会价值取向的认定。作者散文化的写作,行文如流水,不时会泛起朵朵感人心念的浪花,笔触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看似漫不经心,轻描淡写,笔下实则却是电闪雷鸣,惊雷滚滚,笔笔有魂,刀刀见血,引导读者一步步读懂《红楼梦》,读者会顿觉心明眼亮,豁然开朗,收获颇丰。同时,作者笔下刀刮锯锉,抽丝剥茧,揭去贾府每个人物头上的神秘面纱,洗去每个人的粉面铅华,剥去她们身上的华丽外衣,无情的揭示他(她)们的灵魂精神的本质。三位一起,同时进行,表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神来之笔,和思想的过人成就。

 

作者在首篇“人生第一面”开宗明义后,即开门见山,用“贾母的糊涂与不糊涂”,“王夫人的心计”“贾政的内外无能”,“王熙凤的游戏潜规则”,“好一个假面菩萨”,“女儿国的女人们”,“贾赦夫妇的享乐人生”,“花银子捞人”等篇目,一个一个的解读贾府这个豪门大族里的统治人物的前世今生,剖析她(他)们在贾府兴衰中的地位、作用和人生变化。“贾府里的男人们”,“贾府的姨娘群伙”,“享乐人生的腐败与缺失”真实的描绘了一幅幅只知骄奢淫逸,争风吃醋的男女众生相;“尤三姐死的太冤”“金钏儿死于祸从口出”,“贾府的丫环来来去去”揭示了贾府下人的悲惨命运和苦苦挣扎的不幸人生。就是这样,贾母、贾政、贾赦、王夫人、贾宝玉,王熙凤,贾环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各色人物呈现在读者面前。犹如小葱拌豆腐那样,一清二白的摆在读者面前。

在贾府贾母是个成功的女人,她参与创造了贾府的繁荣和辉煌,而她一生的最大的过失是过于揽权,没有悉心培养出像她那样的接班人导致贾府源头的腐败隐患,她的糊涂与不糊涂只能是她自吞苦果的一种无奈和人生最后的一搏。贾赦、贾珍之流是些不知创业之难只知贪图享乐,眼中只有美妇女人和美酒,是一个个十足的寄生虫。他们正是给贾府“制造麻烦和危机”的制造者,是贾府“内耗内乱”的祸心怪胎,是贾府衰亡的催化剂和掘墓人。那个王夫人确实是一个“假面菩萨”,她直接要了金钏儿、司棋、晴雯三个女奴的命,是贾府爱情悲剧的幕后杀手。而王熙凤则是个两面三刀,人前是人,人后是鬼,玩弄权术,贪婪成性的歹毒小人,背负几条无辜人命,贾府最大的硕鼠蛀虫,由于她的贪婪直接导致贾府被抄,当是贾府衰败的第一责任人。贾宝玉,贾琏,贾蓉,贾环······作者把这些主要人物罗列出来,揭去她们的神秘面纱,扫去他们簪缨世家、皇戚贵胄的耀眼光环,将他们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还她们一个人生的真面目。作者也让不断的阅读中的读者灵魂受到一而再,再而三,反反复复的拷问:我们和他们有什么不一样?我们的灵魂里哪些是干净的?哪些是不干净的?对比起来,在生活中我们曾经有过多少对和错?

这就是作者所想要的最震撼人心的阅读效果,从此后,人们完全不用三遍五遍的去阅读,去消化《红楼梦》原著,我们的读者就可以凭着《问计红楼》作者给与的金钥匙全面读懂,看破,看穿,看透《红楼梦》这部人间最难读懂的书。

《红楼梦》的故事主线是描写“贾、黛、钗”的爱情悲剧,这也是《问计红楼》一书作者大力发掘评述的内容之一,作者的高人之处,是透过封建贵族家庭爱情悲剧的表象,让人们看到一个个所谓由官商利益操纵下的爱情故事的悲剧恶果,人与人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人心涣散,矛盾加剧,人命危浅,局势动荡,生离死别,一系列的悲剧发生加剧了贾府的危机兑现,分崩离析,贾宝玉的出家当和尚,无疑是釜底抽薪,彻底断绝了贾母,王夫人等人“复兴”贾府的最后一线指望。而这一切,都是她们一手制造的青年爱情悲剧导致的直接恶果,害人害己,不管她们的动机和初衷如何美好高妙,最终却是落得“一片白茫茫”的结局!读者可以从“林黛玉进贾府走错了门径”、“贾母何以喜欢薛宝琴”、“爱的伤逝”、“何以一片白茫茫的结局”、“薛宝钗的无奈”及“薛宝钗得到了什么”等文中细细品味出那不尽苦涩的人生苦果的味道来。



书名《问计红楼》,似乎是部像《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那样的兵法专著,或是像论语那样的有“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文韬武略,但《红楼梦》是小说,没有锦囊妙计,也不言文韬武略。通览全书,也未见作者问得一计,纳得一策,莫非《问计红楼》一书像有些中小学生的作文脱题了?然读效法《史记》司马公篇末司马公曰的论说,方知作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真实用意,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之意不在“问计”,而在“出计”,在欲用唐太宗所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名言,以古鉴今,大声疾呼,竭力呐喊,用心用血书写当今的盛世危言。

作者围绕贾府兴衰历史,联想当今腐败盛行,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现实,国之危亡,匹夫有责,仁人志士,拍案而起;或坦陈利害,或细述因果,或痛斥不义,或哀惋良善,或抨击时弊,或揭露伪善······说古论今,一语破的;慷慨陈词,义无反顾,忧国忧民之心,昭然若揭;强国富民之情,跃然纸上;反腐防腐之义,发聋振聩,展示了一个草根文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气质胸怀和巍然形象。

细看《问计红楼》一个个篇目,无不是匠心独到,细读《问计红楼》一篇篇文章,掩卷深思,方知作者之言,既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实实在在的身边事,家国情,眼中见,嘴里话,行中怨,心中烦,只是我们习以为常了,麻木了,见怪不怪了。

果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如果我们能像作者点拨的那样读懂《红楼梦》、《问计红楼》,进而读懂人生大道理,找准人生定位,选好奋斗目标,那我们就会在人生的岁月中,家事国事烦忧中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计划细一点,办法多一点,期望小一点,烦恼少一点,从而使我们的生活顺一点,日子甜一点,乐趣多一点,亲情浓一点,人脉广一点,好梦圆一点,前景光明点,概言之,人生惬意点。就像歌曲唱的那样,我们的草根人生在这个人世上也“潇洒走一回”。那倒是我们读《问计红楼》意外的人生大收获。

 



红学繁荣发展的历史,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历史,《红楼梦》描写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兴衰原由,历代红学家都有论述。《问计红楼》一书将其定格在揭示腐败的主题剖析上,义胆包天,有新意,有开创评论新境界新领域的贡献

而且篇篇文章据理分析,论断中肯恰当,言之有物,有理,有深度,评论严实到位,富于唯物辩证法的原则,篇目构思布局精巧,语言形式多变,时而铿锵有力,时而细语缠绵,时而作行云流水,时而作疾风暴雨,风卷残云,散文化的写作,笔记体的体制,显得清新大雅。文风竣奇有度,不失大家风范。

读后深有盛世危言之感,有耳目一新之境界,堪称草根红学的一部力作。

当然《问计红楼》一书也有忽略和闪失的不足之处,一些观点和看法也与笔者相左。譬如,作者在“大有大的难处如何解密”一文中忽略了“假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贾府富可敌国这一细节;再如“这样诗书文化有什么用”一文,作者单从“保护生命”的前提出发,就做出这样的诗书有什么用的论断,有点武断,诗书文化知识的功能和生命保护没有必然的联系,作者矫枉过正,激愤之言也有其道理;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剖析贾府衰败的悲剧,却未能画龙点睛的指出贾府“重振雄风,再铸辉煌”的希望所在,而结尾部分的剖析就更能增加全书悲剧的色彩。在“百年考证何时了”一文中的见解我有异议,笔者以为,正是有了百年考证,产生了红学文化,并推动了红学的繁荣和发展,进而弘扬和光大了中华文化。因而,不管是考证,还是探佚,索隐,点评,提咏,做学问的事情都应当提倡。

以上所说,都是笔者管中所及,以升量石,不足为信。即使这些一隅之见是对的,瑕不掩瑜,也丝毫不影响《问计红楼》一书的闪光思想和语惊四座的学术魅力。

何晓晖先生是航空城的金牌作家,文学翘楚,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会员,屈尊邀我作序,荣幸之后,倍感压力山大。在受托20多天里,读《问计》全书,翻《红楼》旧页,温红学,找资料,五易文稿,尤觉不安,遂笑自己没有金刚钻,揽了瓷器活,做了一件不自量力,招风揽火的事;又想文稿附梓后,能得名师指点,可与新老文友切磋交流,亦是快事,遂觉稍安。

感谢晓晖兄赐我一个学习提高的平台,显摆露脸的机会。

願《问计红楼》彩虹如云,世代流传。

期盼新老文友不吝赐教,共进共勉。

2015-9-5日,西安·阎良

(郑春瑞:从业数十年资深报业高级编审,民间红学学者。《问计红楼》作者良友,本文实乃红学赐教之作,受益匪浅。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