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废都》解禁再版的启示录 方 越

  • 冉学东
楼主回复
  • 阅读:1143
  • 回复:1
  • 发表于:2011/4/16 11:23:40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阎良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废都》解禁再版的启示录
                                      方  越
   《废都》解禁再版,引起广泛关注与热议,並不意外。
     当代文坛特别是陕西文坛,没有-天不冷静而神秘地默默关心着《废都》的命运。贾平凹《秦腔》获茅奖桂冠,许多人油然联想到《浮躁》《废都》为《秦腔》登顶所作的文学成就的阶进性铺垫。如今《贾平凹三部》赫然登场,陕西文坛眼吧吧地艳羡作家出版社的文化与市场双重敏锐的眼光, 捷足先登的产业意识与做大当代文学的积极策划和运作手段.《废都》乘势而再度红火,可谓时也, 运也, 命也;也可谓文学陕军之幸也, 福也, 栄耀也。
    在两个世纪之交而横空出世的《废都》, 一时吸引了被世纪末日情绪笼罩的“西京” 内外国人的迷乱与探求的目光,是1993年中国文坛一大景观。
   “从陕西看全国都没文化” 的陕西文人, 对夲省作家分外厚爱。当年5月《废都》刚杀青,《陕西日报》主办的《星期天》报就报道,《+月》出版社以1000字150元的稿费, 买走了《废都》出版权, 不料在排版时掉了“字”, 讹传为《废都》以1000150元的稿酬卖给了出版社,《文摘报》转載后, 以讹传讹, -“字” 之差, 笑话天下. 成为当时黑色幽默。5月15日我特地采访贾平凹, 说到此讹传, 贾平凹-睑无奈。我写了《贾平凹“幽默” 得起来?》一文, 发表在《城市金融报》上, 以之止讹. 由此可见《废都》尚未出世, 市场认同与期待的炒作热劲。果然, 到7月《废都》在北京岀版, 产生一时轰动, 与先后在京出版的《白鹿原》《八里情仇》《最后一个匈奴》《热爱命运》, 被媒体並称之为“陕军东征” 的文学奇观。7月下旬, 贾平凹分别在北京、西安签名售书后,《废都》更是洛阳纸贵。也许由于书中“□□□”的特殊效应, 陡然出现了“到处逢人说废都” 的风气, 成为1993年中国《废都》现象。也许由于其中引用了不少针砭时弊的民谣和“段子”, 较早且实地揭露了买官卖官等官场丑恶,引得一些心虚和神经脆弱的干部的文化恐慌、焦虑和愤恨;也许由于《废都》对几个颓废文人在疯狂的“权、钱、色” 交易的漩涡中的无奈、挣扎、迷惘和痛苦,过于世俗化的叙事, 过于琐屑混沌的纪实式描写, 而招来过多的世俗化的非文学审美的异样目光, 有的文化人甚至“对号入座”, 要找作者祘账……沸沸扬扬, 议论风生, 一骨脑地将怨气发泄在性描写和“□□□”的弄巧成拙上, 纷纷斥责《废都》是“淫书”。 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 之势。贾平凹给我说过,“《废都》的性描写, 根本赶不上《红楼梦》中薛潘的‘女儿乐……’”面对滔滔舆论, 贾平凹浑身是口, 也难辯白。
    《废都》出世后的遭遇仿佛是命里注定的。不知为什么, 贾平凹神差鬼使地选择了“半坡遗址” 出土的“埙” 的协奏曲,那凄凉、幽怨、悱恻、深远而神秘的声韵, 作为《废都》写意的情调(这显然与后来以苍凉、悲壮、高亢、豪放的秦腔曲子作为《秦腔》的基调是大不-样的)“埙” 的神秘魔幻般地声音, 极具预见性地引来了对《废都》“审读” 的曲折命运。也许由于市场认同度与文化认同度的反差过大;也许由于市场环境宽松和失范,与文化环境的逼仄和严厉相峙尖锐;也许由于社会文化心理的脆弱、恐慌和不自信、不包容,导致了“《废都》格调低下,夹杂色情描写” 的评判, 自然而然地被查禁。
    这场中国文坛不大不小的风波也波及陕西文坛。据说,时任陕西省委宣传部长的王巨才, 以他对陕西作家的爱心和政治智慧, 提出了“三个分开” 的“审读” 意见:一是把作家创作自由与出版社审稿责任分开,(《废都》在北京出版, 摘清了陕西的责任)二是把贾平凹的其他作品与《废都》分开,三是把对这部作品的评价问题与对作家本人的整体评价分开。这就以极髙的政策水平和令各方过得去的处置, 保护了贾平凹。从而让平凹自由地去住院治病, 自由地到长江边一个清静的地方去“养精蓄锐”。 贾平凹慨然写下“亢龙有悔” 四个大字,离开《废都》, 出走他乡。我在当时发表了《贾平凹走出了<;废都>;》一文,欲为平凹遮挡文化不认同的锋芒。尽管那时我人微言轻, 声音不大。
     当时中国图书市场已十分开放和活跃,《废都》越被审禁,越激发了读者非看不可的兴趣, 越刺激了书商盗版赚钱的欲望,市场对《废都》的认同度被提得更髙。这种市场高度认同的力量, 牵引着文化认同的争鸣和对《废都》文学价值的更广泛地传播。这确是人们始料不及的。我与全国许多评论家相呼应, 于当年8月6日在《劳动周报》发表了《<;废都>;对“兴” 的呼唤》的评论。认为《废都》的命意,是对“废” 的诅咒和对“兴” 的呼喚。认为《废都》的人物、故亊、场景、细节和氛围的內涵是寓有深思的, 几乎全方位地概揽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剧烈变革中, 知识分子精神灵魂的失落、裂变、奋争与演进的心路历程,浮世绘式地揭示了文化人从堕落走向昻扬、从苦海走向新岸, 重新构建人文精神的必然追求。在分析了庄之蝶命运与文学价值之后, 我写道,“《废都》是中囯历史转型时期的文化产物。它不仅是20世纪文化裂变的‘离骚’ 和挽歌,而且是21世纪文化振兴的觉醒和呐喊。这是一部走向新世纪的中国人不可不读、也不可粗读的好书。”
    17年过去了,社会在变革中发展进步,人们的文化心理在反思中不断成熟、健康、辯证和阳光,文化认同更为多元、包容、自信和大气,文化环境也更为宽松、民主、平等和自由。人们对《废都》现象也多了一份平常、平和心态,对《废都》作品本身文学价值的理解,也在历史与现实、回味与期望、文学与审羙、直面生活与领悟作家的忧思等层面上, 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读者也透过作品混屯琐屑的世俗化叙亊, 体悟到作家文学忧思的力量和沉重的主旨。特别在迎接共和国60年大庆, 人们普遍以1978年为界标, 将前30年和后30年整体对照反思, 寻求真理的思考中,自然从《秦腔》对农村改革生活的思考,联系到《废都》对都市改革生活的思考。《废都》应时顺势而解禁再版,这可谓市场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殊途同归, 天然默契。当然, 再版删去了惹眼惹祸的“□□□”,我以为小说删去了“□□□”,再版之举也删去了人们心头束缚的框框。这不仅是贾平凹的幸运, 也是整个文坛的幸运。
    值得称道作家出昄社, 抓住了文学走向产业市场的命运与文化认同心理重建的时代结点, 取两个效益並获之策, 将《贾平凹三部》合盘托出, 不仅给文学作品产业化趟市场之路;而且也为文化精神现代化拓疆扩境。《贾平凹三部》一次在京横空而出, 这回陕军只会艳羡, 再也不必玩“三个分开” 文字游戏了。
还是贾平凹说得真切,“一夲书的命运也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轨迹. 现在能再版, 首先说明了社会的进步, 社会环境的宽松, 和文坛关係的回暖。这些年, 社会价值观已经渐渐发生了改变, 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度提髙了。”
     文学陕军, 应该大胆地往前走!
                              2009.8.3.
  

 

  
  • 见艾╮(╯▽╰)╭
  • 发表于:2011/4/17 11:45:25
  • 来自:陕西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支持一下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